养生茶,让你告别熬夜和疲惫!
112 2024-11-20
《扁鹊心书》有言:“保命之法,灼艾第一”。可见,从古至今,艾灸都是祛病延年、强身健体的重要方式。
但不少朋友虽购置了艾灸条、艾灸盒和艾灸相关书籍,却在面对疾病时束手无策,不知道怎么搭配穴位使用。
今天就给大家分享艾灸最好用的十个穴位,一定要记住。
三才穴
“百会在顶,应天主乎气;涌泉在足底,应地主乎精;神阙在腹,应人主乎神;得之者生,失之者亡,应乎三才也。”
1
百会穴(天穴)
何谓“百会”?头为“诸阳之会”,多条经络在此交会,百病皆治,故名为“百会”。
所以百会对于中气下陷所致的疾病,如胃下垂、子宫脱垂、肛门坠胀,以及清阳不升引起的头晕耳鸣、精神不振等症状有较好的调理作用。
【位置】在头部,两耳尖连线的中点
2
涌泉穴(地穴)
涌泉穴位于脚底,如同身体的泉眼,阴液从此处滚滚流出,滋养全身。
它是肾经起始穴位,具有激发肾经、通畅阴液、引火归元等作用。
【位置】足底(足趾除外)的前、中 1/3的交点,人字沟处的凹陷处(如图)
除艾灸外,睡前用空心拳或空心掌拍一拍或热水泡脚、搓脚,也能可刺激肾经,温暖足底。
3
神阙穴(人穴)
神阙为先天元神出入之道,灸之可以激发经络之气,通过任督二脉总理人体诸经百脉、五脏六腑,达到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、培元固本、补脾益肠等功效。
【位置】肚脐的正中央
艾灸时火力不宜太大,且睡前禁灸,防止扰动心神,导致失眠、心烦等。
“三才穴”艾灸方法
按百会→神阙→涌泉的顺序施灸。将所选穴位充分暴露,艾条与穴位局部皮肤成45度角,距皮肤一寸左右。
以患者自觉穴位局部温热、术者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为原则,各灸15至20分钟。每日一次,连续灸5天休息两天,再如法灸下一个5天。
调整气血阴阳 四穴
1
足三里——补气
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穴位,为保健强身之要穴。能理脾胃、调气血,对胃肠疾病、乏力虚损、下肢疾患有良好疗效。
【位置】在小腿前侧,位于外膝眼下三寸、距离胫骨前缘一横指处
2
三阴交——滋阴
三阴交是肝、脾、肾三条阴经的交汇之地,能调补气血,滋阴、化湿、健脾。
对妇产科病、脾胃虚弱、生殖泌尿系统疾患、阴虚诸证有较好的调节作用。
【位置】在小腿内侧,足内踝尖上3寸。胫骨内侧缘后方。
3
血海穴——补血活血
血海穴是补血调血之要穴。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,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。
对血瘀、血虚所致的头晕、面色不佳、月经不调,痛经、闭经等问题有很大帮助。
【位置】大腿内侧,髌骨(膝盖骨)内上角,往上三个指头宽(约两寸),大腿肌肉(股四头肌)的隆起处,就是血海穴。
4
命门穴——补阳
命门在两肾俞之间,为元气之根本,生命之门户。
艾灸此穴可通督脉、补阳气,对虚损腰痛、遗尿、泄泻、遗精、阳痿、早泄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。
【位置】以肚脐为标准绕腰做一个圆圈,在背面中心线的交叉处就是命门穴。
其它实用穴位
1
大椎穴
足三阳的阳热之气汇入大椎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。
能调节外受风寒所致的脖子僵硬、头痛怕冷等症状。也可调理颈肩不适。
【位置】正坐低头,用手摸颈后高骨(第七颈椎)的凹陷处就是大椎穴。
2
阴陵泉穴
阴陵泉穴是祛湿利水的要穴。脾经地部流行的经水及脾土物质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积。
艾灸此穴,排渗脾湿效果显著。常用于腹胀、腹泻、水肿、小便不利,遗尿等症状。
【位置】用拇指从内踝顺着胫骨内侧往上推,推到推不动了,就是阴陵泉穴。
3
肾俞穴
肾俞穴是是肾之精气聚集之处,能补肾纳气、强筋健骨、益髓充耳。
常用于治疗肾虚腰痛。艾灸后能使腰部温暖,缓解腰椎疾病、腰肌劳损。
【位置】在第二腰椎棘突下,也就是命门穴旁开 1.5 寸(约两个手指宽度),左右各一个。
牢记这十个穴位,遇到相应问题时合理运用,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来源:梁医学社